罗绘 发表于 2023-7-27 17:40:14

乘桴桴于海

本帖最后由 罗绘 于 2023-7-27 17:42 编辑

乘桴桴于海.     网传:有一个据说是很知名的教授,在某大学做报告时,谴责清华大学百分之八十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他责问学生:当年中国条件那么差,而在国外的学子能回到祖国,现在中国条件比那时好得多,你们为什么要去美国。挥舞着爱国主义的大旗来谴责别人,是很容易博得社会好评的,但如果你的子女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读了20年书,学有所成,在国内却找不到工作,或被迫放弃所学专业,忍受着社会的嘲笑,去应聘城管或幼儿园老师的职位,而此时外国不仅能给你提供很好的工作环境,又能给你优厚的生活待遇,你会怎样选择呢?有谁不想报效自己的国家,但也要有人让你报效,不是吗?
    大约在20年前,大多数高校学子、尤其是名校学子,毕业后首选到企业就业,他们不愿用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公务员的工作,来碌碌无为地消磨一生。但是,现在高校学子毕业后首选的就业岗位却是公务员,一个公务员岗位竞能有几十万人竞争,其次是事业单位,再次是国企。北大物理系女博士当城管,媒体消息的标题是“成功地获得了某某街道的城管岗位”。那么谁不“成功”呢?据说现在有硕士送外卖,而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则比比皆是,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竟然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有一年,我市某区招5个事业编制人员,应聘者中有几十个硕士,3个博士,区委书记讲话了:“我看博士就不要参加竟聘了,人家毕竟读了那么多年书,我跟他们谈谈,只要不痴不傻,就录取了吧。” 回想当年基辛格到中国来时,冠以博士的名衔,真让国人高看了他岂止一眼,而现在我国的博士,竟落到了这种地步。有一个武汉大学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女生,毕业后在上海打工7年,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月薪4千,连租房都不够,住在地下室里。这7年就是白混了,那可是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啊!她并不想出国,因为家里没钱,后来实在没办法,向亲戚朋友凑了30万元,去美国勤工俭学,毕业后在美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买了一套120平米带花园、草坪的住房,成了家,又把父母接去一同过幸福生活。她也时时怀念祖国,但绝不会再回国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每年投资那么多经费办教育,每个家庭也倾其所有让孩子读书,却为美国培养人才,这种状况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痛心的,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应该受到谴责的,并不是那些出国的学子,那个教授问学生“为什么”,我倒要问问他:“你说这是为什么?”也不必要用“某某或某某某不是从美国回来了吗”这些少数例子来掩饰这种状况,南京大学物理系有个教授,曾痛心地说,“再也不为一个学生去美国留学写推荐信”,因为他的学生绝大多数去了美国。孔子是圣人,他的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但他55岁时还乘着一辆牛车,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周游列国,谋求官职;还愤愤地说“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于海”就是留洋。“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爱国主义并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乘桴桴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