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悟 发表于 2025-1-2 11:51:18

了悟小楷《李商隱夜雨寄北》及詩文鑑賞

本帖最后由 了悟 于 2025-1-5 03:34 编辑

了悟小楷《李商隱夜雨寄北》及詩文鑒賞
作品原文
               
     夜 雨 寄 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詞句注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當時詩人在巴蜀,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您”。歸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泛指重慶一帶的山。重慶古代屬巴國。何當:何時能夠。盼望之詞。共:副詞,用在謂語前,相當於“一起”。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卻話:回頭說,追述。卻,一說還,再。白話譯文你若問我歸家的日期,我還沒有定期!今夜巴山淅瀝的夜雨,卻已漲滿秋池。幾時才相會共剪紅燭,在那西窗之下?再來細訴今夜巴山中,這聽雨的情思。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商隱滯留巴蜀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從詩歌的內容和所表現的情感來看,被懷念的當是與作者關係非常親密的人。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隱於大中五年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似乎更確切些。
作品鑒賞
  此詩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隻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
  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十分曲折,十分深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歎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麵重複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複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複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雲:“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鍾山?”楊萬裏聽雨雲:“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簷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小楷字體規格1.3釐米)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2 17:43:06

好字!不愧书法大家!点赞一个!

了悟 发表于 2025-1-3 18:44:28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2 17:43
好字!不愧书法大家!点赞一个!

感謝關注鼓勵!: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悟小楷《李商隱夜雨寄北》及詩文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