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 【艺为欢 2018-3-2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有以下规则: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曾经常常在群里与群友们对对联,尤其更喜欢将群友名、地名等嵌入,使上下联相互对应,让对联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使群里气氛活跃、情趣盎然。而最近,在散步时、坐公交时,我经常在《今日头条》上也是有事没事对对联,乐在其中。 以下是我几个月来所对对联摘录,其中红字标注为本人对,也许并非工整,只图趣乐,望行家们点评、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