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年 有 “鱼” 明月清风/文 《食鱼月令》一文将十二个月对应介绍十二种最佳时令鱼,颇费了一番功夫。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会这么细致地讲究,知道个“冬鲫夏鲤”就差不多了! 不过,鱼的常识还是要普及一点的。带鱼等海味不论,首先得了解“四大家鱼”(淡水鱼),它们是: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食鱼月令》中写道:“鲢鱼的头大,因此鲢鱼头成为受人喜爱的名菜。”谬矣!头大而成为名菜者,鳙鱼也,俗称“胖头鱼”。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在生产队的鱼塘里“租养”过草鱼和胖头鱼,其中一条胖头鱼连年开塘的时候都“漏网”,三五年后被捕捉上来,竟有16斤重(这只是父亲对外公开的数字)!父亲让我姐姐用锄头柄背回家的,我印象很深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还没那么富裕,买鱼就买价格便宜的鲢鱼;进入21世纪,生活水平提高了,买鱼也不买鲢鱼、而改买档次较高些的鳙鱼和草鱼了;青鱼则因价格更高而尚未普及。 鲫鱼和鲤鱼也是常见的家鱼。小时候我家乡的鱼塘里除了四大家鱼外也有鲫鱼、鲤鱼。大概因为鲫鱼养得太多,繁殖力又强,每次“开塘”都不能捕净,所以塘主人往往将其视为“野鱼”,允许别人钓、捕。而鲤鱼呢,据说“吃了发”——身体有任何慢性病根的人都易诱发起病,故而不大受人欢迎,养得较少。 除了被视为“野鱼”的鲫鱼外,家乡鱼塘最正宗的野鱼有“扁担键”和猫食鬼”。“扁担键”的意思是这种鱼长得像扁担头上的键,而事实上它身长可超过5厘米;“猫食鬼”的意思是它太小,一般人不吃它,只用它来喂猫。事实上,“扁担键”和“猫食鬼”去内脏、鳃、鳞后,下油锅炸得酥脆,绝对是一等美食!还可以在鱼身上裹上一层面粉,做成“鱼拖面”吃。 泥鳅和鳝鱼(黄鳝),不大喜欢鱼塘的生活,而喜欢生活在田沟、烂泥潭中。据说“泥鳅钻豆腐”是一道名菜,我没吃过,从小我也很少吃泥鳅,因为泥腥重,又不好捉。黄鳝吃得比较多。小时候父亲在生产队负责“看水”,就是管理稻田的水情,时不时会捉到一两条黄鳝回家,那就成为我专享的荤菜了。 “一劁猪(阉猪),二打铁,三戳鳗鲡,四捉鳖。”说的是当时手艺人按经济收入高低的排行榜。这里提到了鳗鲡(鳗鱼)和鳖(甲鱼)两种野生鱼类,不是人人都能捕捉到的,需要学习专门的技艺才能捉到它们去换钱。“戳鳖”就讲了捉鳖的方法,是用一种叫“茯苓枪”的铁制工具到甲鱼藏身的烂泥或者沙滩中去“戳”(找,探),感觉戳到了再下手去捉。(“茯苓枪”,最初的用途是“戳”茯苓的。) 现在,我算是半个业余垂钓爱好者。说“半个”,是因为我仅为钓,不计成绩,“当空军”也习以为常。我不喜欢到水库去钓家鱼,只喜欢到非禁渔区的河流、小溪去钓野生鱼。前述鲫鱼、“扁担键”就是目标物之一;此外还有马口、白条、青皮、“红鲫骚”等小型鱼类。最喜欢钓的是石斑鱼,小的跟“扁担键”差不多,大的有二三两重。它上钩后提竿时那种弹性十足的手感,是钓其他野鱼时所不具备的。而钓得最多的野鱼则是“王八刺”,规范叫法应当是“昂刺鱼”或“黄辣丁”等。当时妻在北村开店,登源河未实行渔禁,我常在晚饭后出去钓,一般九点多收工,往往很有收获。进城以后在杨之河就很少钓到了。 鱼,远在山顶洞人时期就开始成为人类的美食了,钓鱼、吃鱼均无需禁忌。关键是要注意保护生态,禁止绝杀!此外就是文明垂钓了。 在我国,鱼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鲤鱼跃龙门,寓意着学子金榜题名或职场步步高升。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上几条活蹦乱跳的鱼,祈求新的一年里“年年有余”。而“余”与“鱼”同音,更是为这一习俗增添了几分诗意。“年年有‘鱼’”,这句俗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丰衣足食、生活富足。它不仅代表着物质上的富裕,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传承和发扬“年年有‘鱼’”的习俗,让这份美好的寓意永远流传下去。愿我们的生活如鱼得水,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愿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