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回复: 1

远去1/第一章 山下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2024-12-9 19: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山下
                                   
1

武岭,海港北首山峰,高数百米,半石半土,松林遍布,为青岭余脉。山下是一小片谷地,溪水向下汇成多条河沟,在普海中学校门左侧形成一个较宽的河面;尽管面积不大,却是海港镇最大的淡水河—东集河。
普海中学,是当地唯一的完全中学,即初中至高中齐备,解放初由当地政府创立。校园不大,一个有点象样的泥石操场,操场一侧竖立着一幢三层教学楼,两旁是生活用房,校门口有株大树,它才显示出学校的厚重。校门向西,对着一条去街区的大路,也是条泥石路;路右边是一大片直至山坡的菜地,种着大头菜等蔬菜;路左是河沿地,也种着菜;往下就是小河,承接对面南中山下来的溪水,将它们引向附近的东集河。
普海中学的南邻,便是迎接国庆十年新建的商业职工宿舍。三排宿舍坐南朝北,前两排是一层的简易砖房,每排七间;后一排为二层砖楼,呈丁字型;楼梯在正中,中间是狭窄的过道,两侧均是房间,每户对间各一,分别作为厨房和卧室。宿舍区没有围墙,右边是河沿种着几株树,下去便是东集河;左边是沿山脚的泥石路,一端通往普海中学,另一端通往港口。
海港多台风。对面山上立有长杆,挂着数只信号球,从球的多寡及位置看,台风警报已经解除。台风掠过海港,房屋倒塌、瓦片吹落,另外就是暴雨,山洪通过小溪汹涌而下,将溪沟冲刷得边沿崩塌、溪石翻滚,河中水位升高。台风过后道路泥泞,屋前的泥石路被雨水冲刷后露出尖尖的石子,一群小孩从屋子里出来,迎着细雨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向第一排宿舍前的水沟,其实就是排水沟,使武岭山溪流水流向东集河。其中一个瘦长的男孩和一位梳着两角辫的小姑娘一起走向沟河的连接处。那个男孩大名林远小名小远,女孩则是邻居李叔的大女儿,大名冬梅小名小梅,俩人一个将双手守住沟口,一个则用双手呼着水往沟口赶,一会儿“啪啪”三条泥鳅就跳将出来,俩人手忙脚乱地一阵抓,总算捧上两条到沟沿;不一会,还有几个小伙伴走过来,大家查看战利品,一阵大呼小叫,一起回家去了。回到家,母亲一看自己的孩子一身泥浆,哭笑不得,骂了两句,连忙从铅桶底里臼水冲了冲小手,让小远脱下衣裳放在木盆里,隔壁的小梅也享受着同样待遇。可怜的几条泥鳅最终还是被两位母亲放归回东集河。
海港位于舟山岛东南,面临东海,背靠青岭、老虎两座大山,构成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避风港,为世界三大渔港之一。清朝中叶,随着渔船聚集,渔市热闹,店铺兴起,街市形成。解放后,建起电影院、医院、邮电局、汽车站、学校,拓宽了临海大道,修整了街道、路面,种下不少树木,疏浚了东集河,城镇面貌一新。
最为壮观的是每逢渔汛,周围省市十多万渔民集聚港湾,渔船遍布,船帆犹如森林。入夜,点亮的渔灯如天上繁星,有着“小上海”之美誉。
海港地小人众,淡水资源紧张。解放后,政府动员民众建起水库。小镇虽有东集河,但它只是个山水的临时蓄水池,平时浅得可见淤泥,少见鱼类生存。至六十年代初,居民用水还是靠井水。家家都有水缸、铅桶和竹扁担。小远母亲隔天就得挑着双桶和手拎一斗篮衣裤,到大井头洗衣担水。到家后,用明矾在铅桶里晃几下沉淀些时间,然后将井水到入水缸,剩余的放在桶里备用。
大井头在南中山山脚的一个三岔路口,不远处就是商业幼儿园。小远这帮伙伴都在商业幼儿园上大班。小远的父亲在专署商业局工作,母亲则在食品厂工作。下班时母亲顺路来到幼儿园接走小远。
小远还挑不起两只盛满水的铅桶,每当母亲担水时,手提斗篮跟着。大井头有两口石井,周围一排水泥板,井沿一群女人,洗衣的、打水的,说话声和不时的笑声不断。小远看着人家打水,见那打水桶绑着砖块,打水人用力一倾,桶侧翻,提绳,一桶水就被拎上来,然后 倒入铅桶。小远有点手痒,想试一试。等人家打完说了声:我试试;打水桶掷到井里,甩了几下绳,桶还是朝上,那个打水的男子看到后,说:你看好了,作了个示范;小远又试了两下总算成了,一股成功的喜悦冲上脑门,心想:总算可以帮大人做点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5

回帖

3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8
发表于 2024-12-9 20: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头很好。想读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