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回复: 0

[乡村风情] 记住三峡瑰宝《竹枝词》与诗豪刘禹锡

[复制链接]

68

主题

0

回帖

3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1
QQ
发表于 2024-12-28 10: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渝三峡俚调“竹枝歌”音律特别、灵气逼人,历来为客旅三峡的文人学士关注。著名者如于鹄等诗家、大手笔;他们曾有感而发,“因袭”这种独特律吕,留下耐看耐唱的作品。大诗家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也极欣赏“竹枝歌”并有感而发写过四首《竹枝词》。
    从土生土长的“天然”三峡竹枝歌,发展为民间诗歌瑰宝《竹枝词》,不能不提及刘禹锡的贡献。
    刘禹锡是中唐诗人群中深入三峡夔、巫,巴族、但族、土家等多民族杂居的乡村,布衣蔬食挖掘、调研“竹枝歌”俗调俚曲的第一人。
    刘禹锡二十一岁中进士,早年官场失意,几经贬谪之后,在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调蛮荒偏僻地夔州(奉节县)任刺史。
    第二年农历正月,他布衣韦带专程考察了夔州与巫山交界的山歌之乡——建坪。谁知道他这一住就是十余日。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歌乡蛮夷山民们能歌善舞,一贯视歌、舞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有闲暇,比如日落之后…喜欢载歌载舞伴以鼓、锣、箫、笛自娱自乐。尤其大小节日,“草民”们在各民族“人器”带动下自发组织歌舞赛或不同形式的对歌赛。内容虽然因种族而异多有不同,但题旨雷同——大都赞颂爱情、长寿或祈祷丰年,祈福族人兴旺。
    这种种风格另类的草民竹枝歌、舞加上蛮夷乡里的烧酒…居然慢慢赶走了刘禹锡心中的阴霾。当人性代替了志向,久违的好心情悄然抬头时;他一把挽起蛮夷之手,随着撩人的竹枝歌、舞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
    常人的心态回归后,刘禹锡的创作灵感与“竹枝歌”浓郁的夔、巫俚俗情、色激烈碰撞,迸发绚丽火花:“景显情隐,含蕴丰富”的象外之境被声情并茂的意象组合逼出来了……
    情与景悄然契合,新的艺术形象跃然脑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令人耳目一新的三峡特色诗歌《竹枝词》,在不经意间“抢走了”各阶层众多读者;震惊了中唐诗歌界。
    难怪诗圣白居易读后大加赞赏,之后又感叹道:“梦得(刘禹锡)能唱竹枝,听者愁绝。”(《忆梦得》自注)。与此同时,他在《刘、白唱合集解》中赞许刘禹锡为诗豪。
    《刘宾客集》洋洋四十卷,仅留存《竹枝词》十一首。但这批华语诗艺经典,后来在艺术与方向上正确引导了一代又一代诗歌作者。
    历史在诗人如云的中唐诗歌界,挑选了才华绝代而命途多舛的刘禹锡。从三峡多民族草根“竹枝歌”嬗变而来的“竹枝词”,因他的出现而魅力四射…成为中华民间瑰宝、成为世界的。所以他的诗名在重庆大三峡至今有口皆碑;作为人民诗人,刘禹锡是不朽的。

侯德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