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数载委曲清自守 择婿自在机缘中
光阴如梭,平平常常的一年又过去了。郑先生老俩口看着一心一意过日子酷爱学习的凤荣,两人既十分欣慰又很上愁,欣慰的是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们老郑家的大幸,愁的是无论是他们老两口还是凤荣娘家人一提起她的婚事,凤荣总是以这事心里有数这样的话来推衍,使人不知她究竟在想什么。其实凤荣对再婚也即招婿人门有着自己慎重的考虑,为了使有着浓厚传统观念的公婆在这件事上顺心如意,她择婿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门的女婿要姓郑,异姓则改;二是人品好忠厚勤恳。人品这一关最为重要,而人品没有一定的交往过程往往又难以真正的了解,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择婿一旦有误,凤荣想的并不是自己再受委屈的事,而是担心到那时二老与这个和睦的家庭该怎么办。对此她能不慎重吗。由于凤荣又不愿伤害任何一个人的情感,所以没有一定的把握她宁可不谈此事,她又不便向家人说这些让人听了也为难的想法,因此她再婚的事一拖就是两年多。这就证明了做好人难可以体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过,好的姻缘也可成就在不期而遇中。那年初夏的一天上午,东王庄有个小伙子用地板车拉着母亲来找郑先生看病。天气热加上路又不好走,小伙子拉的满头是汗,到了郑家,小伙子刚放稳车看到患气喘的母亲想自己下来,汗也没顾擦,赶紧去扶正想下车的母亲,并一直把母亲搀进屋扶母亲坐下。郑先生见状拿过一条毛巾递给小伙子让他擦擦汗,小伙子用手抹了一把汗有些口吃的说:
“大……大爷,谢谢啦。”他领情的接过毛巾,没有用又搭到盆架上。凤荣招呼小伙子也坐下,他笑着摇了摇头一直站在母亲的后面。
第一次接触凤荣就对这个老实孝顺的青年有些说不出的好感。病人因需要针灸加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小伙子每天都要拉着母亲来,小伙子人很勤快,在母亲行针时就那么一会儿,他都要帮凤荣家打扫一下庭院什么的。郑先生一家人都不让他再忙乎,他不肯,小伙子的母亲说,这孩子好干活,到哪儿也闲不住。几天后,凤荣了解到这个叫郑立山的小伙子,是娘家村逃荒返乡一家的大孩子,父亲病逝在外,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书,时年已 26 岁仍未成家。立山忠厚勤恳,不仅对母亲十分孝顺对弟妹也很关爱,因有些口吃不爱说话,尤其在生人面前。
经过十几天的针灸,再加上凤荣很有针对性的开导,立山母亲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此期间,婆婆从凤荣对立山的神情中似乎看出了什么,加上她和郑先生对忠厚勤恳的立山也很有好感,她向老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经二人商量后,就托人把凤荣娘家的二老接了过来,在做了进一步了解后这四位老人经过一番商议,又一次向凤荣提起了婚事,并明告说是立山这个小伙子,正中心意的凤荣欣然答应了,这下老人们可高兴板了,婆婆拉着凤荣母亲的手,高兴的说: 了。四位老人都觉得他们共同的一个最大的心事总算快要解伏 “亲家啊,凤荣这孩子为了俺们受委屈的日子总算熬出来了。俺俩常说凤荣心眼这么好,早晚会有好报的,俺看立山这”
伙子也错不了,俺这家这不是又要圆满了吗。"看到女儿的婚事有了着落,凤荣娘喜泣道:“苍天到底是没忘了俺这好心的闺女啊,咱们的心这回可都放下了。”
老人们商定让凤荣的三叔去立山家提亲,不用再托什么媒人了。长期以来,一直为儿子的婚事犯愁的立山娘一听也是喜出望外,立山娘眉开眼笑的对凤荣的三叔说:“你们家有这么好心的闺女,又到俺这个穷家来提亲,俺做梦也不敢想啊。她三叔,回去告诉你哥嫂和人家郑先生,一切听你那边的。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凤荣三叔对立山说:“立山,这是你们的终身大事。光俺们大人说了也不算,你看怎么样啊。”“人……人家凤荣能看上俺……俺……俺就更没有什么说的了。”立山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说。
送走凤荣三叔后,立山娘看到儿子似乎有些为难的样子,母亲知道儿子此时又在想什么,她对立山说:“你弟妹也都不小了。我的病也大有好转。咱这个家你就放心吧。说实在的,人家凤荣相中你,是你小子的福分。早就听人说凤荣是个少有的贤惠人,更何况咱俩又亲眼见到了,你跟了她是咱全家的福。”
病已明显好转的立山娘,加上这样的喜事,她高兴的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订见面的日子那天,凤荣三叔看立山娘为了留他吃饭,忙里忙外既不咳也不喘的样子,笑着对立山说:“看你娘这个精神劲哪像个有病的人。要不俺凤荣常这样说,健康的人心情好就能少生病,有病的人心情好病就能减轻还真是这个理啊。”忙乎着的立山娘高兴的说:“可不是吗,不管是生气还是上愁病就会加重。
心情好这病就能减轻,有时比吃药还管用。她三叔俺这些天可真是高兴啊,俺小妮子立英就说,娘你这不是没病了吗,是不是俺哥找了个百里挑一的好嫂子你高兴的呀。”又过了几天,在凤荣和立山见面相谈时,望着欲言又止有些窘态的立山,凤荣含笑而言:“立山,你想说又不好意思张口的话,我也猜个差不多。那就是到我家来,你放心不下有病的母亲还有弟妹。这你就放心好了,对老人和弟妹我会尽力的,这也是我的一份责任。”凤荣这明理之言使立山大为感动,他那颗心也放下了:“凤荣,我……我娘说跟了你,是我的福也是俺家的福。俺……俺也不知跟你说啥好了。俺只念过几年书没什么文化,只会卖力气干活。今后你怎么说,俺……俺就怎么做。”
立山越激动越显得口吃,看着面前这个因为口吃急的想冒汗有些憨象的老实人,凤荣倒觉得更加可信和可爱。
凤荣和立山结婚后,在郑先生老两口眼里,凤荣既是好儿媳又是好闺女,立山既是好儿子又是好女婿。在日常生活中,小两口把老两口照顾的无微不至。凤荣又把自己结婚的喜讯写信告诉了方教授,并附了一家四口的合影照。方教授回信表示祝贺并邮来了祝福新婚的礼品。
对中医那固本正原的理念已情有独钟的凤荣,把健身防病的措施称之为固本保原。固本保原用凤荣的话解释,就是人在无病状态下,无论采取那些保健措施,都是为了使机体内在的机病之本保持原有的正常状态。为了让二老在舒心的生活中健康长寿,凤荣又教了立山简便的双舒按摩法,凤荣向立山解释说:“所谓双舒就是体舒和心舒,以用心和柔和的按摩通过体舒而达到心舒。就按摩来说既要重视手法更要注重用心,用心则是心灵的传导过程,本过程与操作者的意愿和专心程度密切相关,这也是使被按摩者产生心舒效果的关键所在,通常相同的手法而取效却不同的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这里面还真有不少妙招啊,我……我一定要努力用心去做。”立山说。凤荣和立山每天坚持给二老按摩一次,由于二人的按摩是在真情与孝心的引领之下,二老既感到身体很舒适心情又十分舒畅,小两口每天也相互按摩一次,一家四口十分和睦。
做为一个有着优秀心理素质的女性,凤荣认识到完整的人生需要两大方面营养的支持,一是食物,二是知识。后者与前者一样也应一生需要,学习早已成了凤荣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习惯,她不仅热爱医学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饶有兴趣。身为农村的一个家庭主妇学习的时间主要在晚上,婚后为了不影响丈夫休息,凤荣打算改变晚上的学习时间,变晚睡为早起。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立山。立山听后又说:“凤荣,那我就和你一块学习吧,我没有啥文化也该和你一起学学了。你看行吗?”
凤荣望着厚道但心里有数的丈夫笑了。她又若有所思的说:“立山,学习和干活可不大一样,学习需要静下心来既要专心又要又耐心。你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我很高兴,可以说,这对纠正你的口吃也大有好处。”
看着立山那不解的神情,凤荣又就其中的道理向他解释?一番。口吃的原因虽然很复杂,其中心理问题则是主要的,口的者大多是性格内向或性情易急躁的人。当然,口吃者本身也有这方面敏感的心理反应。小时候在一定环境下由于某些不良因素的长期刺激,对此刺激敏感性高的语言程序的流利性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失常,进而导致了语言表达功能上的障碍。口吃者说话,越想说快就越易口吃,越着急就越口吃,口吃在公众面前表现的更为明显。而无论什么程度的口吃者,在自然状态下自言自语都不会出现口吃,朗诵和歌唱也不会发生口吃。这些现象表明,口吃不会发生在心情自然、平静和放松的状态中。由此可知,口吃的根源是语障性的心理问题。自我矫正口吃的原则应该是心平、神松和言慢,也就是心平气静,神情放松和语言缓慢。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一字一句有节奏的朗诵,写与念也要同步进行,再结合绕口令等有关的语功锻炼,这样的自我综合调理,自我矫正口吃并非不能。自我矫正口吃既要方法得当又要持之以恒,因为口吃的形成都有较长的历史过程,语障性的心理基础已相当顽固,非长期不懈的努力难收其功。在自觉的矫正意识经长期坚持而转化为自然习惯时,口吃的毛病也就能矫正过来了。凤荣以充满期待的神情又向立山说道:“我琢磨着给你制定一套矫正口吃的计划,结果就要看你的真功夫了。”“听你这么一讲解,我……我很有信心了。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中,坚决改掉这烦人的毛病。凤荣,你……你就看我的吧。”立山很认真的说。
关于学习的时间,夫妻二人商量好晚上学到十点,早上五点起床继续学。在这晚睡早起的学习时间里,凤荣既要自学又要教夫。立山 20多岁开始学习文化虽然显得笨拙一点,但是他很认真努力。就这样,夫妻二人在清苦的学习中共同感受着苦中有乐的生活情趣。
当时的农村由于交通工具比较落后,不要说什么机动车连自行车就很少。人们赶集、串乡走亲戚大都靠徒步行走。凤荣和立山商量去东王庄的事时,因往返十几里,立山怕时间长了凤荣身体吃不消,打算自己多跑一跑。凤荣动情的说:“母亲有病尚未痊愈,做为儿媳妇,我又懂些医术理应我去为主。再说了关照弟妹也是做嫂子的责任,放心吧,我的身体能行。”
为了促使婆母的病早日康复,过上几天凤荣就要去东王庄一趟。除了给婆母配些药外,还教她自己怎样按摩和进行灸疗。凡婆母自己无法灸的穴位,凤荣又教小妹怎样帮母亲施灸,并把艾条的好处仔细讲给她们。关于食疗,她也做了力所能及的安排。总之,凤荣用综合的固本手段对婆婆进行调治。每次虽时间匆匆,在照料好婆母之余,凤荣也尽量帮弟妹把家务料理一番,并叮嘱弟妹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嫂子的浓浓真情使弟妹对她十分敬重。由于娘家也在东王庄,凤荣每每返回时都要顺便看望一下爹娘。二老很明事理,母亲对凤荣说:“我说妮啊,现在就够你忙的了,俺和你爹身子骨都还行,你哥嫂伺候的也很周到,不必趟趟都来这边了。”
说话诙谐的凤荣爹又笑着说:“闺女,你教我们那一套相互揉肩、捶背和掐捋腿的什么健身按摩法,你娘俺俩没事每天做上两遍。这两个多月下来俺腰腿痛的老毛病轻多了,你娘多年的肩膀酸疼也轻了许多。
她原来梳头很费劲现在自由多了,这种不花钱的法还真管用,俺俩你帮我我帮你,这样谁也不欠谁的。”依偎在凤荣怀里的小侄子喊道:“爷爷奶奶,你们的病好了都欠姑姑的。”一家人看着这挺会接话的小家伙都开心的笑了。凤荣在往返奔走于两个家庭的日子里,再忙再累,她也会有说有笑的把快乐带到那里。乐观是健康的源泉也是抗病的一大法宝,凤荣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婆母的病和这个家,凤荣这一往返奔走就是半年多,在凤荣的精心调理和病人的积极配合中,婆母终于康复了。其中的苦和累她从未向别人包括立山提及过一句。俗话说得好,有付出就有回报。凤荣的人品和精神不仅使亲人们受到由衷的感动,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这样的回报虽无形却又是无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