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船只意见陈述书1 刘晓民 陈述的意见: 审查意见通知书上说: 根据专利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的集合。 本申请涉及“永动机”,申请文件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一种采用永动机驱动的新式船只”。本申请的设想是达到无需外力作用无需能量消耗就能产生动力的效果,明显违反了自然规律,即未利用自然规律,本申请涉及的方案并不是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的集合,也未解决技术问题和产生技术效果,因而不构成技术方案,明显不符合专利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我陈述的意见如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项: 为雷锋建一个万斤的雕像,雕像底部面积较大,雕像下面建一个装水的池子(称浮力池)。雕像下面四周与池壁之间采用密封垫,使浮力池里的水不能向上涌出淹没雕像而将雕像浮起。浮力池底部的左侧有一个孔(孔里有单向阀门1),这个孔连着一个垂直的,高度为百余米的n形管子的右边的下面。万斤的雕像将其下面的水挤压进入n形管子的右边的下面(因单向阀门1,水只能进入而不能出来),然后向上到达n形管子的顶部时,驱动n形管子的右边的里面的第一组叶轮,带动管外的第一组发电机发电。水流从n形管子的顶部溢入n形管子的左边,进入到浮力池左边的大鱼池里时,驱动n形管子的左边的里面的第二组叶轮,带动管外的第二组发电机发电。 大鱼池的底部与浮力池的底部相通:也就是大鱼池里的水经其底部的管道向右,然后经过一个连通阀门,再经过第三组叶轮,最后经过单向阀门2(连通阀门关闭时如果密封性能好,单向阀门2也可以取消),可到达浮力池的底部。雕像下面原本有11万斤水,全部压到大鱼池里后,大鱼池里的一块浮板被抬高到设定位置时接通控制连通阀门的电路,继电器动作,连通阀门开启,11万斤水中的5万斤注入雕像下面将雕像浮起来(此时大鱼池里还剩6万斤水,雕像与其下面的水合计也是6万斤)。5万斤水注入雕像下面时,驱动第三组叶轮,带动第三组发电机发电。5万斤水注入雕像下面后,雕像抬高到设定位置而接通控制连通阀门的电路,继电器动作,连通阀门关闭(5万斤水注入雕像下面后,连通阀门因左右力道平衡,能轻易地被关闭)。连通阀门一旦被关闭,雕像下面的5万斤水失去大鱼池里的水的支撑,在雕像的重压下,又涌往n形管子的右边的下面,然后向上驱动n形管子的右边的里面的第一组叶轮,水流从n形管子的顶部溢入n形管子的左边,然后又带动里面的第二组叶轮。大鱼池里面有了11万斤水后,大鱼池里的浮板又被抬高而接通电路开启连通阀门,11万斤水中的5万斤又注入雕像下面,驱动第三组叶轮。如此周而复始。 概括起来说,就是有二个底部相连的水池,右边的水池上面压着雕像,将二个水池底部相连的管道隔断,右边水池里的水便从与其底部相连的竖管里喷射到左边的水池里,将二个水池底部相连的管道接通,左边水池里的水的一部分又回到右边水池里的雕像下面(也可以将雕像看做是一艘航母,连通阀门关闭后,航母挤压其下面的,被航母四周的密封垫封闭的,大于或等于或小于航母的重量的水,可看做是注射器将水注入到左边水池里)。 B-6A型永动机如图1所示。图1的各部分为:1为雕像,2为浮力池,3为单向阀门1,4为n形管子,5为第一组叶轮,6为第二组叶轮,7为大鱼池水面,8为大鱼池,9为连通阀门,10为第三组叶轮。 将第一章中雷锋的雕像改做超大货仓,超大货仓装载得越多则重量越大,重量越大则压力越大,压力越大则驱动力越大:也就是说,其载重与驱动动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只能装下泰山的B-6A型永动机船,则这艘B-6A型永动机船可装着泰山永久的不知疲倦的环球旅行,如图2所示。 图2(B-6A型永动机船的超大货仓)的各部分为:1为进水口,2为连通阀门,3为单向阀门,4为装着泰山的货仓,5为浮力池,6为排水口。 连通阀门2开启后,海水进入浮力池5而使货仓4上升。连通阀门2关闭后,货仓4在重力的作用下挤压其下面浮力池5里面的海水,单向阀门3被海水冲开,海水经排水口6向后喷出驱动船只前进。 在第1项中,我利用水能浮起底部面积较大的,下面四周与池壁之间采用密封垫的超大货仓,下面四周与池壁之间采用密封垫的超大货仓能挤压水等自然规律,集合图1、图2等技术手段,解决了技术问题(解决了现有船只载重小与不能持续永久行驶这二个缺陷),产生了技术效果(船只可装着泰山永久的不知疲倦的环球旅行)。其构成的技术方案为:为解决现有船只载重小与不能持续永久行驶这二个技术问题,采用了图1与图2的方法。并且,我对实施这个技术方案,用第1项的文字明明白白地做了描述。这是一个符合船只在一定时间内向后喷的水越多其反推力就越大,只要船只不停船(不将阀门关闭)就会持续前进等自然规律的技术效果的方案。浮起船只(泰山)的浮体参见第五章第一节第二段。 第2项: 先参见图3(单仓的新式船只)。图3的各部分为:1进水口,2连通阀门,3单向阀门,4叶轮,5平衡水槽,6排水口,7超大货仓,8浮力池,9向后喷气口,10向下喷气口。 先叙图3中有关速度的内容。连通阀门2开启后,海水进入浮力池8而使超大货仓7上升。连通阀门2关闭后,货仓7在重力的作用下挤压其下面浮力池8里面的海水,单向阀门3被海水冲开,海水驱动叶轮4后到达船头,分成二股经货仓7左右两边的平衡水槽5来到船尾,从船尾管道里垂直向下后,又经排水口6向后喷出但不驱动船只前进。因为装着泰山的新式船只虽然比飞机要慢些,但其以中速行驶时速度要快于陆地上速度最快的车辆,所以要靠喷水驱动船只已毫无意义。而且在中速行驶的新式船只的后面,短距离内是没有海水的,因为海水受船只喷出的气流的阻挡,涌过来的速度远远不及船只中速行驶的速度。所以经排水口6向后喷出的水先是跌落到空气中,然后再落到海水里。叶轮4并不是只有一个叶轮,而是有从下至上的一排叶轮。这一排叶轮全部用来驱动管外的众多打气筒(其驱动打气筒的方式参见B-6型永动机说明书,本文不重复叙述)。这众多打气筒产生的高压气体直接注入船只前面的防撞高压气仓,再经过控制阀门到达向后喷气口9,向后喷出高压气体驱动船只前进。向后喷气口9并不是只有一个喇叭形喷气口,而是有组成凵形的(组成凵形是因为船只是平底的;船只下面也可为半圆形,也就是压水室下部也为半圆形;也可为其它形状),众多的向后喷气口(新式船只的喷气口的形状有许多种,本文以喇叭形的为例):也就是船只前面的下面有从左至右的一排向后喷气口,船只前面两侧也有向后喷气口。这组成凵形的向后喷气口喷出的气体在驱动船只前进的同时,还在船体周围形成气垫,将船只与海水隔离开。老式的气垫船是将气体喷到船体下面产生气垫,新式船只则与老式气垫船完全不同,是先喷出高压气体驱动船只前进,然后才是喷出的气体在船体与海水之间产生气垫。 图4为图3中的7超大货仓的构造。图4(单仓的新式船只的超大货仓)的各部分为:1甲板,2小货仓(或机库),3大货仓,4海景房,5齿条,6密封垫,7动力(包括永动机)。 图4中的齿条5在超大货仓的前后左右都有。超大货仓上升与下降时,前后左右的齿条各自驱动一个大齿轮转动。每个大齿轮都驱动一组打气筒(其驱动打气筒的方式参见B-6型永动机,本文不重复叙述)。前面的打气筒产生的高压气体注入前面的防撞高压气仓,后面的打气筒产生的高压气体注入后面的防撞高压气仓,左边的打气筒产生的高压气体注入左边的防撞高压气仓,右边的打气筒产生的高压气体注入右边的防撞高压气仓。图4中的动力7为装动力的仓库,动力的具体数量为1-100000台,本文以100台为例(具体的,以动力中的永动机为例)。100台永动机中,有5台用来发电(供给新式船只使用),5台用做备用发电。因为B-6A型永动机船只装着的是泰山,仅靠图3中的叶轮4与图4中的齿条5驱动打气筒产生的高压气体还不够,所以还用80台永动机制造高压气体:直接驱动打气筒或压缩机制造高压气体或发出电来用电能驱动压缩机制造高压气体。这80台永动机中,如果有15台永动机同时坏了,则余下的10台备用永动机还不够,还要挪用那5台用做备用发电的永动机。叶轮4与齿条5以及80台永动机生产的高压气体,要能满足船只中速行驶时所需要的气体量。 里海怪物用8台航空发动机驱动的速度并不是用4台航空发动机驱动的速度的2倍,大约只有1.5倍,因为增加的4台航空发动机本身有重量。B-6A型永动机船只用8台航空发动机驱动的速度是用4台航空发动机驱动的速度的2倍,因为4台航空发动机的重量加大了挤压水的压力,增加了动能(制造了更多的高压气体)。所以B-6型永动机船只用80台航空发动机驱动的速度是用4台航空发动机驱动的速度的20倍。所以如果用80台永动机制造高压气体还不能使泰山飞奔,还不能满足船只中速行驶时所需要的气体量,那就用800台或者8000台。 在第2项中,我利用船只喷出气体获得反作用力、重量越大压力越大(8台航空发动机挤压水比4台航空发动机挤压水的压力要大)等自然规律,集合图3、图4、先喷出高压气体驱动船只前进然后才是将喷出的气体用做船体与海水之间的气垫、利用气垫使船只中后部不再与水直接摩擦、将驱动船只前进的动力的重量也用做驱动力(动力的重量挤压水驱动叶轮做功)等技术手段,解决了技术问题(解决了现有船只速度慢这个缺陷),产生了技术效果(在用800台永动机制造高压气体驱动船只的情况下,还用800台永动机挤压水驱动叶轮做功驱动船只给船只加速而使装着泰山的船只飞奔)。其构成的技术方案为:为解决现有船只速度慢这个技术问题,采用了图3、图4、先喷出高压气体驱动船只前进然后才是将喷出的气体用做船体与海水之间的气垫、使船只中后部完全脱离水从而去掉水的阻力(减小船只中后部的摩擦阻力)、将驱动船只前进的动力的重量也用做驱动力的方法。这是一个符合船只驱动力越大推力越大,驱动力越大速度越快,船只总阻力越小船就跑得越快等自然规律的技术效果的方案。 第3项: 第一节中的图3只有一个浮力池,B-6型永动机船只可以同时采用三个图3,这样就有三个浮力池,如图5(三仓的新式船只)所示。图5各部分为:1左边小仓,2中间大仓,3右边小仓,4连通阀门,5进水口,6船左侧高压喷气口,7船右侧高压喷气口。 左边小仓1与右边小仓3加起来的重量等于中间大仓2。连通阀门4呈八字形时,从进水口5进来的海水经八字形两边进入左边小仓1与右边小仓3下面的浮力池,左边小仓1与右边小仓3同时上升,此时中间大仓2正在下降挤压其下面的海水。连通阀门4合拢成为1字形时,从进水口5进来的海水经1字形两边直接进入中间大仓2下面的浮力池,中间大仓上升,此时左边小仓1与右边小仓3正同时下降,挤压其下面的海水。 采用图3(单仓的新式船只)的方式时,当浮力池里的水被挤光后,新式船只的重量以一万吨为例(其中超大货仓的重量以九千吨为例);当浮力池里注满水后,新式船只的重量会超过一万九千吨,以二万吨为例计算。图5中小仓的重量以九千吨为例,大仓的重量以一万八千吨为例,三仓的重量为三万六千吨,也就是图5中的新式船只在不装水时的总重以四万吨为例计算。但图5中的新式船只的最大重量不是八万吨,而是不超过六万吨:因为海水在任何时候都替新式船只承担了一万八千吨的重量。海水在任何时候都替新式船只承担了一万八千吨的重量在于采用了梯次升降。大仓在装满水时两个小仓刚排光水,此时海水浮起了大仓而承担着大仓一万八千吨的重量;二个小仓在装满水时大仓刚排光水,此时海水浮起了二个小仓因此又承担着二个小仓共计一万八千吨的重量:所以图5中的新式船只在任何时候其总重都不会超过六万吨(在任何时候高压气体都只驱动六万吨以下的重量),在任何时候其重量都是稳定的,不会象图3中的新式船只那样重量时轻时重。最重要的是,图5中新式船只所做的功仍然是图3中的四倍:因为图5中三个仓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在做功输出,并未有片刻的停歇。 新式船只中速行驶时,其前面的海水是以与船只相同的速度涌入浮力池,此时从图5中的进水口5进入的海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非常大的压力能导致浮力池里的液面高于海面(就象波浪遇到堤岸阻挡而出现浪头高于海面的现象一样),也就是说能加大货仓上升的力度,或说是增加了货仓上升时输出的功率。采用梯次升降的方式后,只要进水口的大小与永动机的进水量匹配,不产生回水,就能使船只顺利前进而不遇到回水产生的阻力。这样,新式船只就能充分利用这海水的冲击力(就象冲压发动机那样),加大功率(也就是提升了速度)。 在第3项中,我利用重力、浮力、船只前进的速度与海水冲击船只的力度成正比等自然规律,集合图5、利用梯次升降减掉船只一半的重量、利用海水冲击力加大水的浮力做功等技术手段,解决了技术问题(解决了现有船只速度慢这个缺陷),产生了技术效果(使第2项中装着泰山飞奔的船只的速度再翻倍)。其构成的技术方案为:为解决现有船只速度慢这个技术问题,采用了图5、利用梯次升降减掉船只一半的重量、利用海水冲击力加大水的浮力做功的方法。这是一个符合船只功率越大速度越快,船只重量越轻速度越快等自然规律的技术效果的方案。 第4项: 新式船只采用军用飞行器发明专利中的第七种新式飞行器中的盖子或弯头(本文以盖子为例)喷气驱动。 盖子的结构如图6所示,其各部分为:1为气管,2为盖子水平方向的喷气孔,3为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4为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 新式船只的左右两边都装有这样的一排盖子。 图3中的新式船只用向后喷气孔9喷气驱动向东前行时,打开左边“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3”向左喷气,正向东前行的新式船只就会在向东前行的同时向南横移(此时实际上是在向东南方向前行)。如果左边的喷气孔3开大,喷气量大于向后喷气孔9的喷气量,则新式船只实际上是在向南象螃蟹那样前行,向东横移(此时实际上仍是在向东南方向前行)。 图3中的新式船只用向后喷气孔9喷气驱动向东前行时,打开左边前面的“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3”向左喷气的同时,还同时打开右边后面的“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3”向右喷气,则新式船只会向东南方向前行。打开左边前面的“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3”向左喷气的同时,还同时打开右边后面的“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3”向右喷气,使船只转向东南方向,其喷气时间可设为0.1-100秒。设为0.1秒时,喷气量最大;设为100秒时,喷气量只有千分之一。本文以设为0.25秒为例。也就是喷气时间持续0.25秒船只转向东南,喷气时间持续0.5秒船只转向南方,喷气时间持续0.75秒船只转向西南方向,喷气时间持续1秒船只已掉头向西。 参照上段所叙,新式船只向左转向是打开右边前面的“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3”向右喷气的同时,还同时打开左边后面的“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3”向左喷气。同样,向左转向掉头也不会超过一秒的时间。 新式船只处于狭窄水域时,只要左右宽度不小于船只长度,也可掉头。方法是关掉向后喷气孔9,采用上面二段的掉头方式,原地掉头。 无论是转向还是掉头,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