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回复: 0

长篇小说连载:我是张天才之玻璃公鸡(4)

[复制链接]

353

主题

18

回帖

18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89
发表于 2024-3-12 09: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题记
文玉春最初只是吴池村的知情之一,因为在造反夺权运动中表现积极,一步步走上战鼓公社革委会成员的领导岗位,直到文革结束,才被解除职务。
坊间关于他当领导时最出名的一则传闻,就是每次开群众大会时,必得一名秘书坐在他近旁:秘书照着报纸或讲话稿在后台念一句,文玉春便在前面的主席台上讲一句,有点像“演双簧”。
只是文玉春讲完上一句,就必须得停下来,听秘书念下一句,否则他便开不了口。于是那中间的停顿,便总是太长。所以,难免不被下面的群众,看出了端倪。
回城后,文玉春到了潼城酿造厂(主产豆豉、豆油)的传达室上班。清闲了若干年,却在快五十岁时成为下岗工人,落了个文不能写、武不能拿,身体和口袋本钱皆无的结果,竟至于几乎衣食无着。
为此,文玉春一度动了到吴池村种几亩田地以度余生的念头。但当他再到吴池村时,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愿意把田地交给他种。倒是不少人当面跟他翻旧账,马建忠因偷鱼而挨打丧命的事情,也在其中……唉,真是天道轮回!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赵本宣没有说出口,但心里却是给张天才记了账的。
说起来惭愧,在赵本宣的记忆里,张天才担任村干部好几年,从来都是围着大队书记和驻吴池村的公社革委会成员打转转,从来都没有主动跟他打个招呼,也从来没有请他喝过一次酒。
但赵本宣却好几次发现,张天才利用值守大队仓库的机会,偷偷把仓库中集体留存的种粮拿出去换酒,把花生种偷出来做下酒菜。然后和驻吴池村的公社革委会成员文玉春等人,深更半夜在仓库值班室里整得不亦乐乎。
这很让赵本宣恼恨,他觉得张天才从来都没把他放在眼里,更没有把他当做自己人,自然也就不想让赵妩媚嫁给张天才。但后来,赵妩媚到底还是嫁给了张天才。
唉,若不能赋权大众,让社会大众在监督权力的运行中能够拥有话语权,则必然给掌权者把权力私有化的时间和空间。权力私有化是造成官僚体系腐败的最大症结所在,即使有内部监督机制,迟早也只会因争权夺利或分赃不均沦为内斗的工具,也迟早会导致整个体制的崩溃。
对于一切权力治理下的社会而言,管理国家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管理和控制官僚:一边要约束官僚不能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为追求个人利益毁掉社稷江山;一边又要给官僚经济实惠或其他甜头,以维持整个权力控制的体系。
在这个前提下的反腐败,如果不配以权力运行的透明化与全方位的监督,其实只会是一场输不起却难以拿捏的游戏:过于较真了,打击面太大,会引起官僚集团的普遍反感;动静太小了,不痛不痒,腐败反倒日益猖獗。
四十多年过后,张天才退休在家颐养天年。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他也并不回避。他觉得自己跟举国上下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我们能够过上如今的好日子,全托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福。”至于在那段时期的所作所为,他觉得自己不过做了必须做的事而已。
对于文化大革命,张天才自始至终也并无太多恶的印象,但却有一些想法,希望我记录在案。毕竟历史无法割裂,更无法抹杀。忘记过去,我们不但可能找不到去路,还将迷失于归途。
他说:“文化大革命搞到最后时,不过一群为私欲私利妄想争权夺利的人,以完美的口号掩盖丧尽天良的卑鄙手段,以宣扬极端的个人崇拜为旗号蛊惑善良但无知或被一时蒙蔽的人去做恶的事,党同伐异地挑剔他人在言行上的疏忽大意,扣帽子使绊子打棍子捣乱子,给人以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迫害,结果却造成覆巢之下无完卵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必须在别人的无所不在的监视下小心翼翼地活着。
“那些手拿红本本胸带红牌牌口唱红色歌的人,不一定就是赤胆忠心干净担当的人。当权力被私欲私心私利绑架和利用后,无论它宣称的出发点、设计路线和预想结果怎么样的完美,都必然失去控制。失控的权力越大,受影响的人就越多,对国家、社会和民众的祸害就越大。但只要民心不散,政党的凝聚力就不会消失,政权也不会灭亡。”
这些话,能够从张天才这样的人的嘴巴里说出来,我也实在感到诧异。但我也突然明白:善与恶,爱与恨,卑鄙与高尚,其实是可以在同一颗心里并行不悖的。
然而,我之所以答应记录下来,目的却只是为了不要忘却。因为一旦丧失对过去的记忆,我们的灵魂就会在黑暗中迷失。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势。
俗话说,灯影子不会走路,全靠有人牵线子。事实上,张天才当年能够获得就读潼城师范学校的机会,完全得劲于胡文章的大力推荐。个中内情,却连张天才自己都不知道。
因为那时候,胡文章已经坐在战鼓公社革委会主任的交椅上,推荐“工农兵”学员时,恰好有一个名额空缺,于是拿来送给张天才做顺水人情。
这种在平头百姓眼里看起来比搬座山还难的事情,在胡文章看起来却不过举手之劳,好比戏台子上娶媳妇儿,全不过一句话,不费吹灰之力。
这种现象,社会上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专用名词,叫做“领导经济学”。领导说几句话、签几个字,就是几百上千万的资金或项目,当然也可能就决定了某个人的升迁去留、命运前途。好比愚公移山,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领导的一句话,有时候比你我平头百姓努力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都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