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回复: 0

论《平凡的世界》的时间哲学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回帖

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
QQ
发表于 前天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平凡的世界》的时间哲学
             湖南曾令申(16673972888)
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平凡的世界》犹如一座横亘在黄土高原上的青铜鼎,其厚重不仅源自对社会变革的深刻书写,更在于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辨。路遥以近乎偏执的笔触将时间具象化为黄土高原上永不停歇的季风,在看似线性流动的表象下,揭示出多重时间维度交织的复杂图景。这部百万字巨著通过对自然时间、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的精微调度,构建起一个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寓言体系。当我们穿透故事表层的社会批判与命运悲歌,会发现在那些被岁月磨蚀的褶皱里,暗藏着路遥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思考。
    时间的褶皱:循环与线性的双重变奏
在双水村的晨昏交替中,路遥埋藏着时间的密码。孙玉厚老汉的旱烟袋在炕沿磕出的节奏,与村口老槐树年轮生长的韵律形成奇妙共振,这种共振构成了乡村时间的基本节拍。春种秋收的永恒轮回里,农民们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在土地与天空构成的垂直维度里重复着命运的圆周运动。田福堂的算盘珠响与孙少安的砖窑烟火,不过是这个巨大循环体系中的微小涟漪。
但路遥并未止步于农耕文明的循环时间观。当孙少平背着破旧行李走向黄原城时,现代性的线性时间开始显现其锋刃。矿区巷道里永远指向八小时的考勤钟,省报编辑部墙上不断翻动的日历,都在切割重组着人物的生命时间。这种时间形态的裂变在田晓霞之死中达到极致:洪水来临时刻,物理时间的暴烈突进与心理时间的永恒凝固形成骇人张力,暴露出线性时间观的残酷本质。
路遥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两种时间形态在文本中持续角力。孙少安在砖窑倒闭时重返土地耕作,金俊武在家族衰落后重修族谱,这些情节暗示着循环时间对现代性时间的顽强抵抗。而田福军推动的农村改革,则是线性时间对传统秩序的强制性重构。这种时间的复调叙事,构成了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精神困境的关键符码。
    存在的重量:时间碾压下的生命诗学
孙少平在矿井深处挥动镐头时,黑暗中的每一秒都获得了可触摸的质感。路遥通过这个经典场景,将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存在"具象化为矿工帽檐上滚落的汗珠。井下八百米的工作面成为存在主义的最佳实验场:在这里,时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以煤层厚度、瓦斯浓度、爆破间隔等具体形式压迫着每个生命体。
田润叶在李向前车祸后的人生转折,则展现了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的奇妙征服。当病床前的时钟失去意义,往事在记忆中的复活与重组,使她被线性时间摧毁的生活获得了重构的可能。这种普鲁斯特式的时间救赎,在路遥笔下呈现出中国化的质朴形态:不是玛德琳蛋糕,而是一碗热腾腾的酸菜面。
路遥对时间重量的感知,在孙玉厚老汉的皱纹里找到终极意象。当这个老农蹲在院墙根晒太阳时,七十载光阴在他脸上犁出的沟壑,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微缩地貌。这种将个体生命史与地理时空相嵌套的写法,使时间获得了地质学的厚重感。每个人物都像是从时间岩层中发掘出的化石,带着特定地质年代的印记。
   救赎的可能:在时间的灰烬中重燃星火
杜丽丽与武惠良的婚姻裂变,暴露出现代性时间对伦理关系的解构危机。当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撕碎传统婚姻的时间粘性,路遥却通过金波八年寻访藏族姑娘的痴情,展示了另一种时间伦理的可能。这种近乎偏执的时间坚守,与藏族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形成跨时空共鸣,暗示着救赎存在于不同时间维度的对话之中。
田晓霞留给孙少平的那本《参考消息》,在洪水过后成为穿越生死的时间胶囊。当孙少平在矿灯下重读那些泛黄的新闻剪报时,逝去的爱情在心理时空中获得永生。这种记忆对时间的驯服,与惠安女子在古民居雕花窗前的凝望形成互文,共同诉说着东方特有的时间智慧。
路遥最终在孙兰香的航天梦中找到时间的出口。当这个农村少女在天体物理实验室演算公式时,她既是在破解宇宙的时间密码,也是在重构自我的生命轨迹。从双水村的日晷投影到航天器的轨道计算,这种时空认知的跃迁,暗示着真正的救赎在于对时间本质的领悟与超越。
在这部用生命写就的史诗中,路遥将中国作家特有的时间意识推向哲学高度。他既没有沉溺于传统文人的循环论调,也未盲目拥抱现代性的线性崇拜,而是在时间褶皱的幽微处,发现了存在的多种可能形态。当今天的读者重新打开这部经典,那些在岁月长河里沉浮的生命故事,依然在向我们发出存在主义的终极叩问:在时间无可逆转的流动中,我们该如何称量生命的重量?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孙少平始终未曾摘下的矿工帽里,在那顶沾满煤灰的帽子下,跳动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