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9 19: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创作——变形
所谓变形,指的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出于一定的审美理想和表达的需要,对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有意地改变它的性质、形式、色彩等,使它们的表现力增强,以诱发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变形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感觉变形
这是一种有意歪曲和改变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所造成的变形。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眼、耳、鼻、舌、身)时,人的大恼对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态、气味、温度、轻重、软硬等)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即所谓的五官生五觉。此外,还有第六感觉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心灵感应,有点唯心主义。其实类似于直觉,即作者通过感官直接迅速地感受、捕捉和反映客观对象时,越过逻辑推理,刹那间领悟到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分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是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如松树是绿的,太阳是圆的等等。而诗的感觉变形则是有意歪曲和改变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以一种新的感觉,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新的世界,如:“早晨起来/这世界便有点异常/太阳是方的”;“星星闪着冷眼”等等。
感觉变形,可借助“通感”的艺术手法来变。通感,就是要开放五官,将各种感觉相互沟通、形成错位与转换,创造出有声有色、可触可感的新奇世界。
如: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颜色嚣叫着用浓重的光波/涂抹着古城(韩作荣《花季》)
感觉变形,还可借助“幻变”的艺术手法来变。幻变,就是让事物的形态在情感的作用下,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发生自由的变幻,一种形象变为另一种形象,抽象的事物变为形象的事物。如张世勤的《江南》:
江南的土嫩哟
放在手上
像撮着女子的秋波
真不敢在上面踩得太久
怕不留意
身上冒出棕榈或水杉的枝杈
湿湿的风
像优质的护肤脂
一路将我清新的美丽
即使我的灵感
摇曳不成江边的翠竹
也会长成
五月的一扇蕉叶
王尔碑的《随想录》:“小树说:我想亲一下天空。”
孔孚的《天街遐想》:“天河很近/ 听得见鱼跳/挽挽腿/去摸一条”。
2.虚拟变形
客观事物本来不具有某种形态、性质和特征,诗人通过想象性虚拟,可以使之变得具有。如赵恺的《我爱》:
我追求,我寻觅
我挖出当年那颗珍藏在泥土的泪滴
时间已把它变成琥珀
琥珀里还闪动着温暖的记忆
诗人把“泪滴”虚拟变形为裹着记忆的“琥珀”,所以去“挖”,十分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爱,本身就是种子”,其强大的生命力永远不会死去的坚定信念。
3.比喻变形
运用比喻手法,对客观事物的原态进行变形,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关键是要找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一定要贴切、新奇、传情、达意。这种方法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① 以某种形象特征为相似点:
如《瀑布》:“山/垂一条领带/抖着男子汉的气派”。
赵伟的《纪念碑畅想》:“我要/我要喷吐那压抑在心底最深层的岩浆啊/你!应是中国的拇指翘在这儿……”。
丁可的《月亮,我们的家禽》:“银白的脚爪,从田野的上空/轻轻落下/栖在屋顶上 栖在树梢上/栖在我们的圆圆缺缺的梦里……”。
② 以某种情绪、感觉为相似点:
如卢宗仁的《思念》:“刚离开你时 心/像一只蝌蚪/满快活地在清溪里/摇尾 如今 心/已长成一只青蛙/白天在沉默中忍耐/一到晚上就放肆地/喊你的名字”。
③ 以某种抽象事理为相似点:
如程显谟的《命运》:“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途列车/不断有人上车/不断有人下车”。
4.夸张变形
运用夸张手法,有意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大(缩小),造成变形。
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大)
mzd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
在一首诗歌里有时运用其中一种变形手法,有时则运用多种手法,甚至糅合在一起不分彼此,目的就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充分,能给人以更丰美的享受。
说明:
以上是我的写作教学讲稿,不成体系,算个资料汇编吧,贴出来与朋友们分享,作为创作诗歌时的参考。我这是班门弄斧啦,不妥之处,敬请朋友们指正!
图案诗中的阶梯诗所举例子《ln》,发出去就乱套了,实在抱歉,无能为力,敬请读者朋友们谅解!可以找原诗去看。谢谢!
作者: 真如书屋如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