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泊湖 发表于 2024-12-29 12:04:52

本帖最后由 静泊湖 于 2025-1-3 21:17 编辑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三)

   感念于楚国的遭遇和大夫申包胥的忠诚,秦毕公终于决定出兵救楚,感慨万端之下,秦毕公吟成秦风歌谣《无衣》一首,表达自己的意愿,那歌中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歌词豪迈苍凉,威武雄壮,表达了秦人披挂铠甲,手持矛戈,征战沙场,奋然前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感人肺腑,鼓舞人心。   秦毕公召见申包胥,命人当场演唱这支秦风歌《无衣》,大殿里钟磬齐鸣,歌声嘹亮,振聋发聩,申包胥从歌声中明白,秦毕公已经决意出兵,拯救楚国,感动地泪流满面,接连向秦毕公九叩首以表达谢意。   吴王阖闾十年,即秦毕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05年)六月,秦毕公以大夫子蒲、子虎为主将,率战车五百乘,兵力三万七千人,出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向楚国内地进发。   秦军向东南方向进军五百余里,一举攻占了楚国重镇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在此地与败退的楚军会合,侦察敌情。侦探很快来报:在东北方向发现吴军,秦将子蒲、子虎遂率领秦楚联军转而向东北方向前进,寻找战机。   这年七月,吴王阖闾听说秦军进入楚境欲救援楚国,立刻派兄弟夫概率一支军队迎敌。这时,秦军已经攻下申城东北方向一百五十里的交通要冲方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继续向东北方向二百里的沂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逼近,与夫概率领的吴军在此地遭遇。   秦吴两国久未交战,夫概不知秦军厉害,下令吴军全力冲击秦军战阵,两军随即在沂城郊外展开一场激战。秦军训练有素,作战凶悍且兵力占优,吴军主将夫概看到吴军渐渐抵挡不住秦军凶猛的进攻,只好下令退兵,秦军紧紧追赶。   吴军退至沂城之南四百里的稷城(今河南省桐柏县境内)暂时驻扎,夫概整顿队伍与秦军再战。吴军将士刚吃了败仗,又连日行军,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无法与秦军匹敌,节节败退。(未完待续)

泰山石 发表于 2024-12-29 23:47:22

佳作欣赏,点赞顶起!

闲云飞 发表于 2024-12-30 13:26:00

真正好小说,顶一下,比那位只会抄袭别人文章的老先生不知好多少倍。

闲云飞 发表于 2024-12-30 13:30:03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老先生是老革命,什么年代的战争都经历过,其实是见什么抄什么,毫无底线可言!:lol:L;P;P

静泊湖 发表于 2024-12-31 20:23:19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1 15:28:15

本帖最后由 静泊湖 于 2025-1-3 21:05 编辑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四)   与此同时,重新集结的楚军残部在秦军支援下,在稷城以南二百里的军祥一带(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向吴军发起进攻,与稷城的秦军相互呼应,吴军寡不敌众,只好弃城而走,然而此刻吴王阖闾手中已无军队可供调派,只好下令吴军收缩战线,加强郢城一带的防守。   秦军大败吴军于稷城,乘胜向郢都推进,距离郢都已经不足七百里,楚军则在汉水两岸袭扰吴军驻地,牵制吴军的兵力,楚人深恨入侵吴军的暴行,踊跃支援秦楚联军作战,使得吴军很快陷入不利的境地。吴王阖闾虽有孙武和伍子胥辅助,怎奈深入楚国腹地,兵力不足,捉襟见肘,疲于应对,已无良策可施。   这年八月,孙武和伍子胥见吴军陷于被动,已无力扭转战局,夺回主动权,伍子胥便对吴王阖闾说道:“启禀大王,我军目前同时应对秦楚联军进攻,兵力处于劣势,加之自深入楚地以来连续跋涉作战,士兵疲惫,粮草物资不足,不宜在楚地久留,应迅速撤军返回吴国,再派使者赴秦与秦国和谈修复两国关系,罢战止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摆脱不利局面,方为上策!”   吴王阖闾也看出当前战局对吴军极为不利,若是不及时撤退,秦楚联军包抄过来,截断吴军退路,吴军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不过,阖闾认为吴军战斗力强大,自入楚以来,连战连捷,令楚军闻风丧胆,只不过因吴军兵力分散部署,因而遭到秦军突然攻击而招致失败,因此,对于是否立刻自楚国撤军有些犹豫不决。   吴王阖闾沉思片刻,对孙武与伍子胥说道:“寡人也知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秦国参战打乱了我军的作战计划,但是我军自入楚以来连胜楚军,士气高涨,且训练有素,可以一当十,稍事休整,集中兵力,定可击败秦军,扭转战局!”(未完待续)

闲云飞 发表于 2025-1-3 11:01:48

清先生别再抄别人的文章了,赶紧回家谢谢。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3 21:08:48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五)

   一旁的大夫伯嚭眼看自吴军攻入楚国以来,战功尽为孙武和伍子胥所得,自己毫无建树,颇为不服,不由得妒火中烧,急于想显示自己。他见吴王阖闾不打算撤军,急忙上前请战道:“启奏大王,我军自出兵伐楚以来,一路锐不可当,所向披靡,屡败楚军,声威大震,如今秦军到来,便宣布退兵,未免显得我军惧怕秦军,不敢与之一战。在下愿领兵一万,趁秦军立足未稳之际,突然发起攻击,定能杀得秦军措手不及,片甲不留!”   吴王阖闾见伯嚭主动请战,颇为赞赏,便对伯嚭说道:“你有此勇气,寡人甚为欣慰,就调拨与你一万兵马,迎击秦军,扬我军威!”   伯嚭大喜,施礼说道:“诺,在下定当不辱使命,大败秦军,向大王报捷!”   伯嚭率一万人马出郢都向北进发,还未到达军祥(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便与迎面而来救援郢城的秦楚联军遭遇。伯嚭不懂军事,未查明敌情便下令吴军向秦楚联军发起进攻,秦军立刻迎战,结果秦军战车进攻凶猛,训练有素,吴军很快就被冲乱了阵型,继而被秦军从中间突破,分割包围,使吴军首尾不能相顾,陷于困境。伯嚭带着吴军士兵拼命厮杀,却无法突围,眼看就要被秦楚联军就地歼灭。   幸亏伍子胥对伯嚭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此人好大喜功,待伯嚭率军出发之后,伍子胥向吴王阖闾说道:“大王,伯嚭大夫不常独自领兵作战,恐有闪失,请大王拨给在下五千人马,在伯嚭后面作为策应,以防万一!”   吴王阖闾深以为然,立刻调集五千人马交与伍子胥,令其跟随在伯嚭后方,见机行事。   正当伯嚭在秦军包围中左突右冲无法逃脱之时,伍子胥领兵赶了上来,见形势危急,立刻率援军从秦楚联军的侧翼杀来,秦楚联军没有防备,阵型顿时大乱,伍子胥冲上前来对伯嚭大喝道:“我来断后,伯嚭大夫速速撤退!”(未完待续)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4 11:40:14

大家中午好,感谢赏光鼓励!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4 21:14:52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六)

   伯嚭见援军来救,急忙带领自己的队伍杀出包围向南退去,秦楚联军见又一支吴军突然杀来,不知虚实,担心中计,没有继续追击,伍子胥遂以前军变后卫,率吴军有条不紊地退出战斗。   伯嚭带着残兵败将返回吴军大营向吴王阖闾禀报战况,阖闾见伍子胥果然所言不虚,伯嚭贪图战功,贸然出击,速败于秦军,极为不满,不想再听伯噽辩解,挥手呵斥道:“既已兵败,无须多言,你退下罢!”   伯嚭走后,孙武忍不住上前对吴王阖闾忿然说道:“大王,在下观察伯嚭此人,徒有其表,志大才疏,华而不实,不懂兵法战术,不了解敌情,却贪功盲目出击,所以才遭此大败,应当按军法从事,立斩伯嚭示众,以儆效尤!”   伍子胥劝阻道:“不可。孙将军虽然言之有理,治军严格,但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秦楚联军战斗力不弱,又是乘胜而来,锐气正盛,伯嚭战败尚可原宥。况且战斗失利便要处斩一员大臣,恐动摇军心,还望大王宽恕伯嚭,令其记取教训,将功补过!”   吴王阖闾听了伍子胥的劝谏,也不忍为一战之败而杀了伯嚭,令前来投奔吴国的人士心寒,因此并未追究伯嚭的战败罪责。   然而,伍子胥绝没有料到,伯嚭是一个令人不齿的小人,他将伯嚭从乱军中营救出来,又为其说情,免于追究罪责,伯嚭却非但不知感恩,表示谢意,反而从此对伍子胥更加嫉恨,认为只要有伍子胥在,自己就永无出头之日,自此便欲寻机陷害伍子胥。   正当吴王阖闾在撤军一事上举棋不定之际,突然从吴国接连传来急报:吴王阖闾的兄弟夫概在姑苏发动政变,篡位称王!   (未完待续)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5 11:28:32

本帖最后由 静泊湖 于 2025-1-5 11:47 编辑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七)

   原来,野心勃勃的夫概自以为熟读兵书,作战勇猛,志向远大,早就对兄长阖闾心怀不满,这次在稷城战败后,夫概没有率军返回郢都向吴王阖闾禀报实情,而是带着自己的部下径直返回了吴国。夫概认为,自己的兄长阖闾这次伐楚后期接连败给兵力占优的秦楚联军,必定会陷在楚国无法脱身,便趁机返回姑苏占领了王宫,宣布自立为吴王。   而吴国南部的越国早就蠢蠢欲动,也趁着吴国出兵楚国未归,国内空虚之际,频频出兵进入吴国南部边境,袭扰吴军和边民,抢劫财产。   吴王阖闾闻讯后极为震怒,拍案喝道:“大胆竖子,竟敢图谋篡位,寡人看他是不想活了!”   此时的吴王阖闾不甘心以这种方式撤军返回吴国,这实在有失国威和体面,尤其是兄弟夫概的谋反更加激起了阖闾心中的怒火,让他感到决不能打着败军之旅的旗号匆忙撤退,那将助长楚国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   阖闾沉思片刻,对孙武和伍子胥说道:“秦国虽然出兵援助楚国,兵力上占有优势,但是我军战斗力强大,虽然败了两仗,但损失不大,足以与秦楚联军一战。寡人决意,由孙武将军和伍大夫率大部分兵力守住郢城与秦楚联军交战,我带领少数精锐骑兵返回姑苏,迅速荡平夫概的叛军,震慑南面的越国,然后调集军队返回郢都再与秦军决战,不击败这支秦军难消我心头之恨!”   “喏,悉听大王之命!”伍子胥和孙武见吴王阖闾意志坚决,怒气正盛,不便加以反对,二人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只好接受了阖闾的安排,集中兵力重点防守郢城,与秦军周旋。   (未完待续)

泰山石 发表于 2025-1-5 19:17:52

长篇佳作点赞顶起,抄袭专家,清老下去!:lol:funk: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6 13:47:01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八)

   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初冬,阖闾率骑兵返回吴国,夫概正在得意之时,护卫将领慌忙进宫来向夫概禀报道:“大王,不好了,吴王他......不,您的兄长阖闾已经率军返回吴国,不日即可到达姑苏!”   夫概没有料到自己的兄长回师如此迅速,王座还未坐稳,阖闾便已经率部进入吴国境内,夫概闻听大吃一惊,急忙命令自己的军队拦截阖闾的部队前进。   但是,吴王阖闾的威望远远超出了夫概的想象,阖闾所到之处,吴军守军皆大开城门迎接吴王阖闾归来,并加入阖闾的部队,吴王阖闾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便已经率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姑苏城,攻入王宫。   夫概命令王宫护卫和大臣们抵抗,但是,王宫卫队和大臣们皆知道谋反篡位是灭族之罪,不愿站在夫概一边,见吴王阖闾的军队入宫,便纷纷放弃抵抗,投靠了吴王阖闾,阖闾几乎兵不血刃便进入了王宫。   夫概还要继续抵抗,护卫将军对他说道:“大王,阖闾的数千士兵已经攻入王宫,围了上来,再不走只怕来不及了,请大王速速离开王宫再做打算!”   夫概见大势已去,只好带上贴身护卫从王宫后门逃走,抄小路投奔随国去见楚昭王,成为吴国的叛臣。   楚昭王见吴王阖闾的兄弟竟然前来归附自己,大为欣喜,不念旧怨,盛情款待夫概,将夫概封在郢都北面山水秀丽的堂溪(今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居住,所以,当地人称夫概家族为“堂溪氏”,后来“堂溪”二字成为华夏民族姓氏中的复姓之一。   说起夫概降楚,不能不提到关于夫概之死和夫概墓救村民的一段真实的传奇故事。(未完待续)



闲云飞 发表于 2025-1-7 13:49:33

好小说顶起点赞,抄袭专家请靠边站!:lol;P:P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7 22:17:21

本帖最后由 静泊湖 于 2025-1-8 13:33 编辑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九)
   吴国被越国所灭之后,客居楚国的老年夫概没有忘记自己是吴国人,他对自己的故土被越国占领而痛心疾首,决心打回去光复吴国,报仇雪耻。   这年夏季,夫概带领一支募集来的吴人军队进攻越军,越王勾践听闻夫概领兵进攻吴越之地,遂派出一支军队迎击,两军在野王邑(今河南省沁阳市驿城区沙河店镇)一带相遇。   这一带河流纵横,当时又天降大雨,两军在雨中展开激战。夫概的士兵人人皆痛恨越国灭了吴国,欲报亡国之仇,重返家乡,作战十分勇猛,越军招架不住向后退却,涉过野王邑沙河店附近的一条无名小河之后摆开阵势再战,夫概见状,下令士兵在河滩上列阵准备向越军发起进攻。   不料,此时山洪突然暴发,这条小河的水势陡然猛涨,夫概的军队正在河滩上布阵来不及上岸,汹涌的山洪便呼啸而来,大部分吴军士兵在洪水中溺亡。   越国军队见天公相助,吴军大多被洪水冲走已经所剩无几,急忙趁势冲上去攻击已经上岸的少数吴军士兵,最终全歼夫概的队伍。夫概见自己的军队全军覆灭,复国希望化为泡影,愧恨难当,当即在河边挥剑自刎而亡。自那时之后,这条无名小河便被当地楚人叫做“拦军河”。   当地的楚国百姓敬佩夫概勇武刚毅,为国战死的不屈精神,便将其埋葬在今沙河店镇杨庄村后刘庄附近,并积土堆建起高大的墓塚以志纪念。   谁也没有想到,两千五百年后的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河南下了一场百年未见的特大暴雨(27),山洪暴发,大水肆虐,后刘庄村全村一百五十余人看看雨水太猛,担心洪水冲垮房屋,淹没村庄,便扶老携幼一起到附近最高处的夫概墓上躲避洪水。注解:   (27)此为真实故事,指1975年8月河南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水灾,后刘庄村全体村民跑到夫概墓上躲避洪水,全村无一人遇难。   (未完待续)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8 13:35:02

本帖最后由 静泊湖 于 2025-1-8 13:36 编辑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十)

   果不其然,附近上游的水库承受不住暴涨的洪水压力在夜间决坝,后刘庄村很快便全部淹没在滔滔洪水中,然而,令人庆幸的是,全村一百五十余人无一人遇难,全部活了下来,堪称奇迹。   洪水过后,后刘庄村的村民感激夫概墓救了他们,主动修葺和保护墓地,县里得知此事后,还将夫概墓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村民们年年春节和正月十五,都要在夫概墓前燃放烟花爆竹以祭奠吴王夫概。夫概倘若地下有知,也当感到欣慰罢。   再说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军驻守在郢城一带,秦楚联军发现吴军兵力减少,便首先向吴国的盟友唐国的军队发起进攻,唐国军队不是秦楚联军的对手,很快就被击溃四散而逃,使得吴军失去一翼,更加孤立。   紧接着,秦军主将子蒲命楚军渡过汉水向郢城外围的吴军发起进攻,孙武下令吴军展开反击。楚军此前已经被吴军数次击败,是由溃散的楚军士兵所组成,面对吴军心存畏惧,毫无斗志,交手不久就向汉水东岸败退,孙武和伍子胥率吴军乘胜追击,在雍澨一带(今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石龙镇)与秦军主力遭遇。   吴军曾在此地大败楚军,攻入郢都,威震诸侯,然而仅仅过了数月,形势已经发生逆转,两军随即在雍澨展开激战。这是吴秦两军主力首次对决,双方斗志高昂,互不相让,只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然而,吴军虽然勇猛,毕竟兵力处于劣势,对手又是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作战凶悍,拼命向前,双方在激战中皆遭受严重伤亡。   孙武看看不能取胜秦军,只好下令鸣金收兵,退入郢城,收缩防线变攻为守,隔着汉水与秦楚联军对峙。   伍子胥还要主动出兵袭击秦楚联军,孙武摇摇头说道:“我军兵力严重不足,形势于我十分不利,已经无力与秦楚联军继续交战,看当下形势,若是滞留在郢城,秦楚联军包围过来,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出郢城,撤军回国,再从长计议!”   (未完待续)

泰山石 发表于 2025-1-10 12:44:20

好小说,长知识,点赞一下!

闲云飞 发表于 2025-1-10 17:56:22

               

静泊湖 发表于 2025-1-11 12:39:52

本帖最后由 静泊湖 于 2025-1-11 12:45 编辑

          第十六回:申包胥哭请秦王救楚国
                吴军战败阖闾撤军返吴(十一)

   伍子胥听了孙武的意见沉默不语,他虽然极不愿意就这样结束伐楚之战,但是心里明白孙武的提议是正确的,如果逞一时之勇,与秦楚联军硬拼,势必造成更大伤亡,甚至难以脱身造成全军覆灭,虽然就这样撤离郢都心有不甘,但是从全局考虑,为了保存实力,撤离楚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想到这里,伍子胥叹口气对孙武说道:“唉,因兵败撤出楚国委实不甘,怎奈我军实力不足,也只有这样做了,那就按将军说的办,即刻退兵返回吴国罢!”   孙武心里明白,自己这位好友性格要强自尊,就此撤军心中不快,便点点头安慰伍子胥道:“此次伐楚之战,我军仅以三万兵力,攻陷楚都郢城,歼灭大批楚军,使楚国遭受重挫,你亲手鞭笞昏君楚平王的尸首,报了杀父之仇,总算实现了你多年的夙愿,如今撤军回国,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伍子胥颔首说道:“兄弟说得是。然而此次破楚之战未能彻底征服楚国,终是憾事,来日若有机会,定彻底灭了楚国,令其向吴国俯首称臣!”   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冬季,伍子胥与孙武怀着复杂的心情,率吴军撤离楚都郢城,返回吴国向吴王阖闾复命。   吴国伐楚之战前后历时十个月,自柏举之战至吴军攻破楚都郢城,仅用了十天。战役初期,吴军在上将军孙武指挥下,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出其不意,千里跃进,长驱直入,诱敌深入,骄敌疲敌,不断消灭楚军有生力量,以三万精锐之师歼灭二十万楚军,攻占了楚国都城,给予楚国以沉重打击。   反观楚军,虽起初有破敌良策,却因为主将轻敌贪功,不按事先确定的计划行动,擅自提前渡汉水向吴军发起进攻,中了吴军的诱敌深入之计,最后招致全军覆灭,楚国自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未完待续)

泰山石 发表于 2025-1-11 16:09:35

小说不错,点赞支持一下。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长篇历史小说连载《春秋恩仇记》18-04 越军出奇招派出死囚队